从零开始:Arch Linux 完整安装指南(UEFI + GPT 版)

作为一名 Linux 爱好者,我一直对 Arch Linux 的 “滚动更新” 和 “高度可定制” 特性情有独钟。不同于 Ubuntu、Fedora 等开箱即用的发行版,Arch 需要手动配置每一个环节 —— 这既是挑战,也是深入理解 Linux 系统的绝佳机会。本文将详细记录 UEFI 启动模式 + GPT 分区表 下的 Arch 安装全过程,从前期准备到图形界面配置,新手也能跟着操作。

一、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在开始安装前,务必确认硬件和软件环境都已就绪,避免过程中出现意外。

1. 硬件要求

Arch Linux 对硬件的要求并不高,主流设备基本都能满足:

  • 处理器:支持 x86_64(64 位)架构(近 10 年的 CPU 均符合,如 Intel i3/i5/i7、AMD Ryzen 系列)
  • 内存:至少 2GB(推荐 4GB+,内存不足需额外配置 swap 分区)
  • 存储:至少 20GB 可用空间(优先选择 SSD,系统响应速度会显著提升)
  • 网络:有线网络(安装过程需联网下载包,无线网络需额外配置,建议先用有线)
  • 其他:至少 4GB 容量的 U 盘(用于制作启动盘)、另一台设备(用于查阅教程)

2. 下载 Arch Linux 镜像

Arch 官方提供了全球镜像源,建议选择国内源以提高下载速度:

  1. 访问 Arch Linux 官方下载页
  2. 下拉找到 “Chinese Mirrors”,选择就近的镜像源(如清华 tuna.tsinghua.edu.cn、中科大 mirrors.ustc.edu.cn
  3. 下载 .iso 镜像文件(如 archlinux-2024.05.01-x86_64.iso),同时可下载校验文件验证完整性(可选)

3. 制作启动 U 盘

镜像不能直接复制到 U 盘,需要用工具写入(会清空 U 盘数据,提前备份!):

  • Windows 用户:推荐 Rufus(选择 “GPT” 分区类型、”UEFI” 启动模式)
  • 跨平台用户:推荐 BalenaEtcher(操作简单,一键写入,自动识别分区类型)

操作步骤很简单:打开工具 → 选择下载的 Arch 镜像 → 选择目标 U 盘 → 点击写入,等待完成即可。

4. 调整电脑启动顺序

将制作好的 U 盘插入目标电脑,开机时按 启动热键

在启动菜单中,选择 “UEFI: [你的 U 盘名称]”,稍等片刻会进入 Arch 的命令行安装环境(黑屏白字界面,这是正常的)。

二、安装环境初始化

进入命令行后,不要急着分区,先完成基础配置,确保后续步骤能顺利执行。

1. 验证启动模式(关键!)

首先确认电脑处于 UEFI 模式(本教程基于 UEFI,BIOS 模式需调整分区步骤):

ls /sys/firmware/efi/efivars

如果命令输出了一堆文件,说明是 UEFI 模式;如果提示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则是 BIOS 模式,需要重新进入 BIOS 切换启动模式,或参考其他 BIOS 安装教程。

2. 连接网络(必须做!)

Arch 安装过程需要联网下载系统包,优先用有线网络;

网线配置DHCP(最简单)

dhcpcd

无线网络配置方法,需通过 iwctl 工具配置:

# 1. 进入 iwctl 交互模式
iwctl
# 2. 列出所有无线设备(通常名为 wlan0)
device list
# 3. 扫描附近的 
WiFistation wlan0 scan
# 4. 列出扫描到的 WiFi(找到你要连的 WiFi 名称)
station wlan0 get-networks
# 5. 连接 WiFi(替换 "WiFi名称" 为实际名称,回车后输入密码)
station wlan0 connect "WiFi名称"
# 6. 退出 
iwctlexit
# 7. 验证网络:ping 百度,能收到回复说明连接成功(按 Ctrl+C 停止)
ping -c 4 baidu.com

如果 ping 不通,检查 WiFi 密码是否正确,或尝试更换网络。

3. 更新系统时间

同步网络时间,避免后续软件安装时出现证书过期或时间戳错误:

# 开启网络时间同步timedatectl set-ntp true# 验证时间是否同步(显示当前时间,与实际时间一致即可)timedatectl status

三、磁盘分区(最关键的步骤之一)

分区是安装过程中最容易出错的环节,需要先识别目标磁盘,再用工具分区。这里推荐 cfdisk(图形化命令行工具,比 fdisk 更易操作)。

1. 识别目标磁盘

先列出所有磁盘,确认你要安装系统的磁盘(避免误操作其他磁盘!):

lsblk

命令会输出类似这样的结果:

  • /dev/sda:普通 SATA 硬盘(如机械硬盘、SATA 接口 SSD)
  • /dev/nvme0n1:NVMe 硬盘(M.2 接口 SSD,速度更快)

记住你要操作的磁盘路径(如 /dev/sda),后续步骤都会用到。

2. 用 cfdisk 分区

以目标磁盘 /dev/sda 为例,执行分区命令:

cfdisk /dev/sda

进入 cfdisk 界面后,首先会提示选择分区表类型,必须选择 GPT(UEFI 模式只能识别 GPT 分区表),按回车确认。

3. 分区方案(推荐)

根据需求划分分区,以下是适合大多数用户的基础方案(如果需要 LVM 或磁盘加密,需额外步骤):

分区用途建议大小分区类型挂载点设备名示例
EFI 系统分区512MBEFI System/boot/efi/dev/sda1
根分区(/)剩余空间(≥20GB)Linux filesystem//dev/sda2
交换分区(swap)1-2 倍内存(可选)Linux swap无(特殊用途)/dev/sda3

分区操作步骤(在 cfdisk 界面)

  1. 选择界面中的 Free Space(空闲空间),按 New,输入分区大小(如 512M),按回车。
  2. 选中刚创建的分区(如 /dev/sda1),按 Type,在列表中找到并选择 EFI System(对应 EFI 分区)。
  3. 再次选择 Free Space,按 New,输入根分区大小(如 50G,或直接回车用剩余空间),按 Type 选择 Linux filesystem。
  4. (可选)如果需要 swap 分区,重复步骤 1,输入大小(如内存 8GB,就输入 8G),按 Type 选择 Linux swap。
  5. 所有分区创建完成后,按 Write,输入 yes 确认写入磁盘(此步骤不可逆,一定要确认磁盘路径正确!),然后按 Q 退出 cfdisk。

4. 验证分区结果

执行 lsblk /dev/sda(替换 /dev/sda 为你的磁盘),确认分区已创建(如 /dev/sda1、/dev/sda2、/dev/sda3),无误后继续。

四、格式化分区

分区创建后是 “空的”,需要格式化才能使用(不同分区类型对应不同格式),继续以 /dev/sda1(EFI)、/dev/sda2(根)、/dev/sda3(swap)为例:

# 1. 格式化 EFI 分区为 FAT32(UEFI 只识别 FAT32 格式)
mkfs.fat -F 32 /dev/sda1
# 2. 格式化根分区为 ext4(Linux 最常用的文件系统,稳定高效)
mkfs.ext4 /dev/sda2
# 3. (可选)格式化 swap 分区(若创建了 swap)
mkswap /dev/sda3
# 激活 swap 分区(临时生效,后续会通过 fstab 自动激活)
swapon /dev/sda3

格式化过程很快,执行完后无报错即可。

五、挂载分区

将格式化后的分区挂载到 /mnt(Arch 安装的临时根目录),挂载顺序很重要:先挂载根分区,再挂载其他分区。

# 1. 挂载根分区到 
/mntmount /dev/sda2 /mnt
# 2. 创建 EFI 分区的挂载点,并挂载 EFI 分区
mkdir -p /mnt/boot/efimount /dev/sda1 /mnt/boot/efi
# 3. (可选)如果有其他分区(如 /home),先创建目录再挂载(示例)
# mkdir -p /mnt/home
# mount /dev/sda4 /mnt/home
# 验证挂载结果:确保所有分区都已正确挂载lsblk

执行 lsblk 后,查看 “MOUNTPOINT” 列,确认 /dev/sda2 挂载到 /mnt,/dev/sda1 挂载到 /mnt/boot/efi,无误后继续。

六、安装 Arch Linux 基础系统

接下来通过 pacstrap 命令安装基础系统包,这一步需要联网,国内源会快很多。

1. 调整镜像源(加速下载)

Arch 官方镜像源默认在国外,下载速度慢,需要先修改镜像源列表,优先使用国内源:

# 用 nano 编辑器打开镜像源列表(nano 操作:Ctrl+O 保存,Ctrl+X 退出)
nano /etc/pacman.d/mirrorlist

在文件开头添加国内源(如清华、中科大),示例:

Server = https://mirrors.tuna.tsinghua.edu.cn/archlinux/$repo/os/$arch
Server = https://mirrors.ustc.edu.cn/archlinux/$repo/os/$arch

添加后按 Ctrl+O 保存,按 Enter 确认文件名,再按 Ctrl+X 退出。

这里我偷了个懒,我把mirrorlist上传到了我的网站,那么只需要wget 就可以了

pacman -Sy wget
wget www.xsinfo.vip/linux/arch/mirrorlist -O /etc/pacman.d/mirrorlist

2. 安装基础系统包

执行 pacstrap 命令,安装核心包组和必要工具:

pacstrap -K /mnt base base-devel linux linux-firmware vim networkmanager

包说明:

  • base:最小化系统核心包(必须装)
  • base-devel:开发工具包(后续安装 AUR 包需要,建议装)
  • linux:Arch 官方内核(也可选择 linux-lts 长期支持内核,更稳定)
  • linux-firmware:硬件固件(如 WiFi、声卡、网卡驱动,避免硬件无法使用)
  • vim:文本编辑器(后续配置文件需要,也可以用 nano)
  • networkmanager:网络管理工具(后续图形界面联网用)

安装时间取决于网络速度,国内源通常 5-10 分钟,耐心等待即可(期间不要断网)。

七、配置系统(决定系统能否正常启动)

基础系统安装后,需要配置挂载表、时区、语言、用户等,这些步骤缺一不可。

1. 生成 fstab 文件(自动挂载分区)

fstab 文件定义系统启动时自动挂载的分区,必须正确生成:

# 生成 fstab 文件,-U 表示用 UUID 识别分区(比设备名更稳定,避免磁盘顺序变化导致无法挂载)
genfstab -U /mnt >> /mnt/etc/fstab
# 验证 fstab 文件(打开查看,确保所有分区都在列表中,无错误)
cat /mnt/etc/fstab

如果发现分区缺失或路径错误,需要手动编辑 vim /mnt/etc/fstab 修正。

2. 切换到新安装的系统

通过 arch-chroot 命令进入新系统的根目录,后续操作都在新系统中执行:

arch-chroot /mnt

此时命令行提示符会从 root@archiso 变为 root@localhost,表示已成功进入新系统。

3. 配置时区

设置正确的时区,避免系统时间错乱:

# 1. 查看中国时区列表(找到 Asia/Shanghai)
timedatectl list-timezones | grep Asia
# 2. 设置时区为上海
ln -sf /usr/share/zoneinfo/Asia/Shanghai /etc/localtime
# 3. 同步系统时间到硬件时钟(避免重启后时间重置)
hwclock --systohc

4. 配置语言和本地化

启用中文支持,但建议默认语言用英文(避免终端乱码):

# 1. 编辑 locale.gen 文件,启用需要的语言
vim /etc/locale.gen

在文件中找到以下两行,删除开头的 #(取消注释):

en_US.UTF-8 UTF-8zh_CN.UTF-8 UTF-8

按 Esc,输入 :wq 保存退出。

# 2. 生成 locale 文件
locale-gen
# 3. 设置默认语言(建议用英文,图形界面后续可改中文)
echo "LANG=en_US.UTF-8" > /etc/locale.conf

5. 设置主机名(电脑名称)

自定义主机名(如 myarch),后续在网络中会显示这个名称:

# 1. 设置主机名(替换 myarch 为你的主机名)
echo "myarch" > /etc/hostname
# 2. 配置 hosts 文件(关联主机名和 localhost)
vim /etc/hosts

在 hosts 文件中添加以下内容(替换 myarch 为你的主机名):

127.0.0.1   localhost
::1         localhost
127.0.1.1   myarch.localdomain myarch

保存退出。

6. 设置 root 密码(管理员密码)

root 是系统最高权限用户,必须设置密码(输入时无回显,输完按回车即可):

passwd

建议设置复杂一点的密码,避免被破解。

7. 创建普通用户(安全建议)

不建议长期使用 root 登录(权限太高,误操作会导致系统损坏),创建一个普通用户并赋予 sudo 权限:

# 1. 创建用户(替换 username 为你的用户名,如 archuser)
useradd -m -G wheel username
# 说明:-m 自动创建用户家目录,-G wheel 将用户加入 wheel 组(sudo 权限组)
# 2. 设置普通用户密码
passwd username
# 3. 赋予 sudo 权限:编辑 sudoers 文件(必须用 visudo 编辑,避免语法错误)
visudo

在文件中找到 %wheel ALL=(ALL:ALL) ALL,删除开头的 #(取消注释),保存退出。

8. 安装引导程序(系统启动关键)

UEFI 模式下,推荐安装 grub + efibootmgr(引导程序用于启动系统):

# 1. 安装 grub 和 efibootmgr
pacman -S grub efibootmgr
# 2. 安装 grub 到 EFI 分区(替换 /dev/sda1 为你的 EFI 分区)
grub-install --target=x86_64-efi --efi-directory=/boot/efi --bootloader-id=GRUB
# 3. 生成 grub 配置文件(自动识别内核和启动项)
grub-mkconfig -o /boot/grub/grub.cfg

如果执行过程中没有报错,说明引导程序安装成功;如果报错,检查 EFI 分区路径是否正确,或重新挂载 EFI 分区。

9. 启用网络服务

确保重启后能正常联网,启用 NetworkManager 服务:

# 开机自动启动 
NetworkManagersystemctl enable NetworkManager

八、完成安装并重启

所有配置都完成后,就可以退出 chroot 环境,重启系统了:

# 1. 退出 chroot 环境,回到安装镜像的命令行
exit
# 2. 卸载所有挂载的分区(如果提示 "device is busy",先执行 umount -l /mnt 强制卸载)
umount -R /mnt

如果觉得本文对您有所帮助,可以支持下博主,一分也是缘♥️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